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四書類
易類
春秋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職官類
紀事本末類
雜史類
正史類
史評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術數類
儒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詔令奏議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沈鲤议从祀疏臣等裒集众论较量其间预廷议者
 共四十一人除注有原疏外内注胡居仁从祀者二
 十五人注王守仁陈献章者俱十五蔡清五人 罗伦
 
二吕一人居仁则仍有专举且无疵议及臣等考其
 生平与其论著亦大都渊源孔孟纯粹笃实一时名
 士皆极口称上 …… (第 55b 页)
 与者已十六七甲可乙否殊未有归一之论以称上
 意指臣等请暂缓之以少俟公论之定而徐议于后
 是亦未晚至如蔡清 罗伦
章懋黄仲昭陈真晟吕楠
 罗钦顺邹守益中间或未有专祀者亦望推广德意
 专祀于乡通候论定之日另议从祀
万 …… (第 56a 页)
    不已舛乎

王圻续通考万历四十一年提学佥事熊尚文请祀宋
儒罗从彦李侗礼部覆以程朱拟孔孟谓孔有曾思而
后孟子接其传程得罗李而后朱子衍其绪罗李之功
与曾思等宜将二贤列宋儒杨时之下入庙从祀诏从

明史熹宗本纪天启五年三月甲寅释奠于先师孔子
庄烈帝纪崇祯二年春正月丙子释奠于先师孔子
春明梦馀录崇祯六年辛巳八月复行释奠礼

十四年八月谕朕览我圣祖命儒臣纂辑五经四书大
全其中作述传注引證等项惟宋儒周子两程子朱子
张子邵子为多可见理学大明于宋而周程诸子大有
功于圣门然与周秦汉唐诸儒并称先儒窃为不安部
议周程六子宜称先贤并请汉儒董仲舒隋儒王通俱
称先贤且宋从祀至十八人今止四人为大少宜以吴
与弼 罗伦
蔡清陈真晟陈琛吕楠王艮章懋罗洪先邓
元锡顾宪成等令候旨行 (第 59a 页)
 杨守陈文懿公集

 李东阳怀麓堂集
 谢铎桃溪集
 何乔新椒丘文集
  罗伦
一峰集
 陈献章白沙子集
 章懋枫山集
 程敏政篁墩文集
 贺钦医闾集 (第 47a 页)
    耳希宪起复竟未一辞吾不敢以为醇儒
大德二年诏凡值丧除蒙古色目人员各役本俗外管

军官并朝廷职不可旷者不拘此例
后至元十五年儒学教授郑咺建言蒙古乃国家本族
宜教之以礼而犹循本俗不行三年之丧恐贻笑后世
必宜改革不报
明宪宗实录成化二年春二月大学士李贤丁父忧诏
夺情起复翰林修撰 罗伦
疏谏不听(伦疏见第一/百十二卷)
七月户科给事中刘昊言永乐以来朝臣以夺情起用
为当然非所以明彝伦广孝 …… (第 33b 页)
 (年制虽间有夺情起复者实出自朝廷勉/留非复前时之滥是则罗生一疏之力也)
十六年夏大学士刘吉丁父忧诏起复视事
 邓球泳化类编双槐岁抄云夺情起复自天顺初给
 事中乔毅奏革后有李文达 罗一峰
论之得谪成化
 庚子内阁刘吉丁外艰诏起复视事吉三上疏辞托 …… (第 34a 页)
 升之起复为相制曰闵子绖而服政先贤称得事君

 之宜晋侯墨而即戎前志谓达变礼之用呜呼升之
 果何人哉自 罗伦
之疏传于世而先王制礼之议始
 严矣
 (吕楠礼问二十七日奚始乎曰自周末以来因袭之/渐也故诸侯于先君之 (第 35a 页)
    在宋则有欧阳修之论龙图待制杨察任伯
    雨之论奉议郎李譓刘汉弼之论马光祖黄
    恺伯徐元杰等之论丞相史嵩之在明则有
     罗伦
之论大学士李贤吴中行赵用贤艾穆
    沈思孝邹元标张岳之论大学士张居正黄
    道周刘同升赵士春 …… (第 12b 页)
情起复 罗伦
扶植纲常疏臣闻朝廷援杨溥故事起复李贤者
窃谓李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所关风化所系昔子夏
问三年之丧金革之 (第 18b 页)
 经又知权无可无不可全不执一故曰动纯一的人
 理不閒以欲真不参以妄胸中无私意搅扰故曰静
 动静俱属心但兼寂感非以动属事静属心也 
 一峰
曰乐不取必于遇而取必于心寿不取必于数 (第 27b 页)
 大乎五交二成离故有光大之象二致五成坎故有

 冯河之象
否䷋(坤下/乾上)
  罗彝正
曰否闭塞也三阴长出地上六阳已消其半
 天气上而不下地气下而不上二气不交所以为否
 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 (第 26a 页)
 则生润泽故曰贲如濡如也贲惧其盛也濡惧其溺
 也三本刚正惟永贞而不变则吉三与二非应而相
 亲故有永贞之戒
  罗彝正
曰陵生于狎三能永贞二虽比已而终莫之
 陵下陵上卑陵尊相贲者而至于相渎则刚之自失
 也 (第 71a 页)
 如此谁敢复犯之按坎卦六爻下卦在下而受险者
 故下三爻言出险之道上卦在上而治险者故上三
 爻言设险之道
离䷝(离下/离上)
  罗彝正
曰离丽也明也取其一阴附于上下二阳则
 为丽也取其中虚象火象日则为明也二离相重丽 (第 68a 页)
 势自然也
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
之以小畜
 韩康伯曰众起而不比则争无由息必相亲比而后
 得宁也  罗彝正
曰畜聚也比则聚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第 4a 页)
彝正
曰物聚则分殊分殊则礼立礼者人之所履也
 故小畜之后继之以履 …… (第 4a 页)
 司马君实曰否者物不相交之卦不相交则异异则
 争争则穷故受之以同人同人者所以通之也物通
 则大有矣
  彝正
曰同于人者物必归故大者皆为吾有也 …… (第 5b 页)
 故以蛊为事之先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

  彝正
曰可大之业由事而生故因蛊之事而后有临
 之大二阳进而四阴退临所以大也荀爽曰阳称大
 项安世曰临不训大 …… (第 7b 页)
 临者皆大者之事故以大称之若丰者大也则真训
 大也是以六十四卦有二大而不相妨焉
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
  彝正
曰物之小者不足观必大然后可观临反而为
 观则二阳之大者在上矣可为四阴之观也 …… (第 7b 页)
 朱氏曰无妄然后物物循理乃可大畜荀爽曰物不
 妄者畜之大也畜积不散故大畜也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
  彝正
曰万物聚而养道备也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 …… (第 9a 页)
 然君子处则中立动则中行岂求胜物哉及其应变
 则有时或过故受之以大过
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
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彝正
曰物不可以终过过极必陷故君子贵中 …… (第 9b 页)
 也唐明皇宋徽宗是也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彝正
曰旅者亲寡非巽顺则无所容巽顺则何往而
 不入
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
散之故受之 (第 16b 页)
 九月此类往往而有不加辨正而记载参错与经牴
 迕盖有由矣若鲁之春秋犹秉周制孔子修之以明
 昭代之典故书正而特系之于王大义炳然无可复
 疑 罗一峰
曰圣人必不诬天之冬以为春诬天之秋
 以为冬夫阳气既复何必不谓之春阴气将究何必 (第 2b 页)
 齐杀纠而仍不免于备齐其怯为已甚也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长勺之战乘其气竭而克之用谋耳未尝用诈也说
 者以不书齐伐为恶诈战非也 罗一峰
曰书败齐师
 惜其不用之于襄公之世以复父之雠也
二月公侵宋 三月宋人迁宿 (第 14a 页)
 是不可则止始终进退一道而已二子不从弑逆亦
 卓然节概然见道未明只从季氏便错安论所事
 章枫山先生称 罗一峰
可谓正君善俗如我辈只修 (第 15a 页)
加爵大夫尊也者此决特牲云长兄弟为加爵又众宾
长为加爵不言献 罗一峰
与陈直大书云伯恭居丧授徒子静极以为非
今日使子静在恐亦不敢以为非也一峰言不敢以为
非者想指为贫之故不 (第 9a 页)
 之时也第以乾刚居刚位而又当两乾之间乾而又

 乾 (罗彝正
曰三居二乾之间有乾乾之/象居下乾之终有日终而夕之象)若惟恐内外
 相际略有所间而无间也其惕若厉也盖自 (第 7b 页)
 王 佐(和顺人/进士)     李 仁(武乡人上/蔡知县)
顺天中式
 段 正(泽州人/进士)
成化二年丙戌科 罗伦

 魏 政(太原前卫人/大理寺副)   白思明(平定人延/绥巡抚)
 张 蕙(忻州人浙/江副使)  (第 18b 页)
  上杨太宰书         王云凤
伏惟晋位太宰窃为天下庆而不敢奉问者非敢效刘

元城不通司马公书之义也以时多事端每一把笔辄
长太息而止又不欲琐琐作世俗寒暄语是以因循至
今近于咨文中始见升少保益庆位益崇而志可大行
也山中屡闻忠谠之言近者留王昂一疏尤为人所传
诵不闻唐介初贬之时潞公有此也执事于是乎加人
一等矣然介虽贬数月之间两转未久而复其殿中侍
御史今王昂既不获还之青琐则推荐超升在执事笔
端焉耳他日秉史笔者书此一行岂不足以照耀古今

哉每恨李文达近称贤相然恶 罗伦
沦落以死摈斥岳
正坎坷终身而极贪之陆布政反得峻擢今文达之富
贵安在哉一时快意可略也前辈影样之多后人是 (第 14b 页)
  孙希柱管理希柱告病以苏和管理苏和故以令

  德管理令德故以增禄管理
  第二参领第十七佐领系天聪三年以库 罗伦

  尔地方来归人丁编立初以库色布管理库色布
  故以寨桑札尔固齐之子查柱管理查柱从征卒
  于军 (第 17b 页)
  镶白旗满洲马甲八勒虎之继妻戴佳氏

  镶白旗满洲马甲克里之妻郭 罗伦
特氏
  镶白旗满洲马甲色克图之妻墨尔第氏
  镶白旗满洲马甲萨郎阿之妻郭尔罗斯氏
  镶白旗满洲马 …… (第 27a 页)
  正蓝旗满洲领催富保之妻白氏

  正蓝旗满洲马甲多 罗伦
之妻吴氏
  正蓝旗满洲库使富泰之妻西塔拉氏
  正蓝旗满洲护军常青之妻朱氏
  正蓝旗满洲护军僧保 (第 43a 页)
  王琮(龙泉/人)      金忠(云和人贵/州道御史)
  李琮(景宁人福/建布政使)
 成化二年丙戌科 罗伦

  吴俊(钱塘人当/涂知县)    任英(钱塘人/佥事)
  孙安(钱塘人衡/州知府)    李 (第 13a 页)
       孙能(山阴人/教谕)
  翁遂(馀姚人甲/申进士)    沈复(嘉兴人/知县)
   罗伦(黄岩儒/士教授)
     张锡(杭州人山/阴教谕)
  邵新(淳安人己/丑进士)    黄伯川(馀姚儒士/建宁教谕) (第 5b 页)